一、背景和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毒与损伤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五大死因。司法实践中,中毒案件所涉毒物范围广、种类多、辨识难,往往中毒症状不明显、目标物不明确,给毒物鉴定和涉毒案件处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毒物系统筛选一直是公共安全领域最基本、最迫切的研究热点,也是全球法医毒物学领域最难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科研积累,基于大量的基础实验数据自主研发了未知毒物系统筛选技术,创建了复杂生物基质中千余种毒物快速、精准鉴定技术体系,在毒物鉴定体量上有了质的飞跃。该项技术首次构建超1万个毒性物质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可实现目标物的快速锁定;首次形成毒物系统筛选的策略、方法和标准,在司法鉴定领域从无到有,为毒物系统筛选的规范性和可靠性提供指南和保障;自主研发了法医毒物数字化平台,有效提升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综合鉴定技术能力和水平。
本项研究成果面向整个司法系统和公共安全领域,有极大的实践应用需求,已在全国百余家省市公检法、医疗系统的超万例案件中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行业综合技术能力和水平,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二、核心技术与创新
(一)集成运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构建系统筛选的硬件平台
本项成果集成运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和多级质谱技术,构建复杂生物基质中大范围毒物的快速筛选体系、毒物分类筛选体系,以及特定目标物的中毒鉴定方法,所涉毒物范围1700余种,涵盖有机毒物、无机毒物、天然毒物及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该项关键技术属于原始性创新,无论在样品处理、检测目标物范围方面均为国内外首创,其中生物基质中磷化氢及硫化氢中毒等鉴定方法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司法鉴定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同时构建了以高分辨质谱为主要技术平台的万余种毒物质谱数据库,实现了未知毒物分析的高通量以及无标准品的同一性认定,在鉴定目标物的能力和体量上实现质的飞跃,有效地提升了未知毒物的鉴定效率,极大提高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综合鉴定能力和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基于标准化指引建设未知毒物系统筛选分析新策略
本项成果围绕未知毒物系统筛选方法的基础有效性和应用有效性,以各类中毒案件的鉴识流程及方法规范的标准化为指引,突破性形成毒物系统筛选新策略《法医毒物有机质谱定性分析通则》(SF/Z JD0107019-2018),该通则属于原始性创新,在司法鉴定领域从无到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公共安全和公共法律服务等相关领域的指导性文件空白,国内外当属领先,可有效指导和规范相关领域涉毒案件的高质量、高复现性鉴定,提高了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证据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的行业示范和引领作用。本项成果形成的多项新技术、新标准已通过多个平台进行技术示范和转化推广,有效提升了我国司法鉴定行业整体科技水平,实现保障司法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三)综合多种统计学数字化工具锻造智能辅助软组件
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科学属性最突出、创新需求最强烈、公正影响最显著的司法鉴定行业,也面临着数字化时代下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项成果自主研发了全新法医毒物筛查数字化技术平台,成功应用于司法鉴定实践活动中部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提升了案件鉴定的自动化水平。从需求面、技术面、应用面这三个层面诠释了“数字赋能、科技为民”要义,并以科技服务、禁毒宣传报之以社会,主动为困难、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提供司法鉴定援助,为社区、校园提供禁毒科普和宣传,以实际行动传递了科技服务理念,率先示范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法医毒物鉴定应用新范式,诠释了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鉴定为民宗旨,勇担社会责任,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四)主要创新成果
依托本项技术,形成一批以技术标准、科研论文、专著、专利等形式为主的创新成果,包括SCI论文2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16项(其中3项已授权),获得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2项,出版专著1部,发布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1项、部颁技术规范9项,形成专家论证意见10项。同时通过科研项目与鉴定实践优势互补,提升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鉴别能力,增强了毒物系统筛选结果的证明力和可信度。
三、工作成效
(一)形成了有机毒物、无机毒物、天然毒物及完全未知毒物的鉴定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综合鉴定能力,提高了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证据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广泛的社会实践需求。
成果应用之一:上海兄妹中毒死亡案
上海嘉定一对小兄妹疑似中毒,送医不治相继身亡。随着事件在坊间快速传播和持续发酵,樱桃被疑含有农药,引发全市水果市场上的樱桃一度滞销。而家属还质疑医院抢救不及时,引发医患纠纷,院方报警后,警方随即立案,区医疗纠纷调解人民委员会也介入调查。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对医院送检的血液和各种食物进行常规毒(药)物筛查,仅从血液中检出阿托品、地西泮等医院救治用药,并未找到可致人死亡的毒物。鉴定人通过分析当事人居住环境,敏锐觉察到气体毒物中毒的可能性很大。磷化氢等气体毒物不属于法医毒物化学专业常规检测项目,且生物检材中气体毒物的检测在国际上一直都是难以攻克的堡垒,鉴定难度极大。为了寻找事实真相,研究院结合“未知毒物鉴定技术体系的构建”项目研究,制订实验方案,研制检测方法,并进行动物实验,模拟可能的毒物进入方式、途径,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出毒物成分、找出中毒原因,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客观证据。科学的司法鉴定与办案民警的缜密侦查完美融合,最终彻底驱散了兄妹中毒案的疑云,捍卫了司法公正与权威。
成果应用之二:网购河豚毒素杀妻骗保案
浙江某地发现一年轻女子尸体,疑似自杀,警方排查了百余种毒物都没有发现中毒迹象,案件陷入瓶颈。鉴定人运用未知毒物筛查技术,在女子血液和平时口服保健胶囊中查出河豚毒素成分。经讯问,嫌疑人承认是自己引诱妻子服毒导致死亡,目的是为了骗取意外保险赔偿金。而河豚毒素的检出为案件定性提供了直接证据。“杀妻骗保”终逃不过科学鉴定,科研项目与鉴定实践优势互补,为毒物鉴定提供了支撑和源动力。
(二)本案例自主研发了法医毒物数字化平台,有效提升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鉴定的综合技术能力和水平,并制定了有机质谱定性通则,在司法鉴定领域从无到有,可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成果应用之三:跨省系列迷奸案
警方侦破一起跨省系列迷奸案时,搜查到了疑似迷奸药,但成分未知,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巨大障碍。鉴定人运用法医毒物数字化平台对可疑迷药成分进行了结构分析,根据未知毒物结构鉴定指导原则,进行了结构推测,并合成了推测结构化合物,用于科学鉴定,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可靠证据。
(三)媒体报道
1.《新民晚报》、CCTV等多媒体报道司鉴院运用该技术破解上海嘉定兄妹中毒死亡案谜题
2.《法治日报》报道司鉴院运用该技术进行金属元素“铊”筛查抢救病患
3.《中国日报》报道司鉴院向平研究员运用该技术助力毒物检测
责任编辑:广汉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