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2024·智慧警务篇 | 创新经验之“关于国家公园体制下如何深化生态警务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5-05-23 14:39:17 来源:法安网

  为深化政法智能化建设,加强“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同政法工作深度融合。法制日报社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

  作为装备展配套活动,法制日报社于2024年3月继续举办了2024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经验征集宣传活动,活动征集了“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创新经验。

  在2024年7月10日至11日举办的成果展上,对入选的创新经验进行了集中展示,并已编辑整理成册——《2024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经验汇编》。

  该汇编分为智慧治理篇、智慧法院篇、智慧检务篇、智慧警务篇、智慧司法篇五个篇章,为政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及时、准确、 实用的资讯信息与经验观点。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开辟专栏,将部分创新经验进行展示,敬请关注!

  以下推出的是《智慧警务篇 | 创新经验之“关于国家公园体制下如何深化生态警务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国家公园体制下如何深化生态警务的研究与思考

  龚进升 浙江省开化县公安局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圆满完成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并正式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设立为第一批国家公园。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职能优势,护航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摆在全国公安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介绍了开化县公安局护航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做法,并结合现已设立国家公园的地区公安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系列经验,分析了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并就国家公园体制下如何深化生态警务提出思考与谋划。

  一、深化生态警务护航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一)循迹溯源的政治需要

  公安机关在生态保护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责任把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发展好。同时,这也是公安机关的一大机遇,理应牢牢抓住、乘势而为。

  (二)共同富裕的发展需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浙江是被党中央寄予厚望的共同富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发展至关重要。开化作为全省山区26县之一,是典型山区县。对于山区县而言,生态环境是为数不多的资源禀赋,也是山区的发展基石,只有将生态保护贯穿地区发展始终,才能走出一条契合山区差异化发展的生态化道路。

  (三)绿水青山的生态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化是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生态指标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前列,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二、开化公安护航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做法

  近年来,开化县公安局围绕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及周边区域,立足省际边界区位特点,持续深化执法联动、司法衔接、区域协作,不断推出生态警务创新举措和方法,有效破解生态保护机制不全、联动不强、力量不足等问题,保障钱江源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文明程度不断攀升。2023年以来,该县生态类警情同比下降66.7%,生态案件破案率提升37.9%,恶性生态案件“零发生”,出境水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排名全省前列。期间,创新打造的“林区融治”集成应用入选全省数字法治“好应用”、并获评“2023年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警务创新产品”,“环公园·融治理”执法模式入选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最佳实践”。

  (一)聚焦资源重组,筑牢社会共治“一张网”

  梳理制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工作规则》,明确公检法、农林水等13个部门生态保护职责任务,形成生态保护强大合力。将1594项执法频率高、多头重复突出、专业要求不高的事项,划转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并推进部门执法人员下沉乡镇,促进执法力量“随叫随到”,目前下沉率达73.15%。出台《生态环境资源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细化线索移送、办案协作、会商研判等7方面工作,畅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渠道,生态案件平均办理时长缩短66.7%。

  (二)强化数字赋能,拓展整体智治“一条链”

  建立生态违法犯罪高危区域、时段、人员信息库,针对性架设30个省级监控,新增人脸、车脸等前端感知设备500余路,进行数据比对、AI识别、自动取证。开通违法线索“一码搜集”功能,全量收集网格员和群众反映的涉林、涉渔违法线索。汇聚12345、110、综合执法举报热线等8部门平台信息,分析研判线索后自动推送至责任部门。针对违法地点偏远的线索,指令就近网格先行处置。截至目前,累计收到涉林、涉渔等违法线索115条,成案率达38.3%。

  (三)坚持多跨协同,下好群防群治“一盘棋”

  组建横跨“4个公安派出所+5个行政执法所+22个生态执法站”的生态管护队伍,灵活运用“源头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建成包括县乡村三级林长1147名、河湖长298名、警长82名、巡护员351名的专业管护团队,联动开展日常巡查和联合执法。立足浙皖赣三省边界实际,搭建跨省联合保护站,打通三省四县公安视频连线,实现省际公安机关线上会商研判、协同抓捕取证,有效破解跨区域生态违法犯罪侦破难、落地难、抓捕难等问题。

  三、现有生态警务模式在适应国家公园体制时的不足之处

  (一)专职保障不够健全

  森林公安转隶后,各地生态保护专职警力普遍有所下降,目前全国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中,除武夷山、海南热带雨林、青海三江源配套建立了国家公园公安分局外,大部分地区缺少生态保护专职机构。

  (二)治理闭环尚未形成

  目前,生态保护刑事打击和行政打击倒挂现象普遍存在。以开化县为例,2023年全县仅非法捕捞一项案由就刑事打击29人,行政处罚只有5人。生态治理更多的依靠于公安刑事打击,这与生态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相悖。同时。案件办理后,惩治一个、教育一批的司法效应和社会效应体现得也并不明显。

  (三)工作合力还需加强

  目前,公检法司等政法单位和生态保护职能部门都成立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但是尚未“串珠成链”,生态治理各职能部门独自作战,缺乏牵头抓总、通盘考虑、一体推进的理念和手段,工作合力不足、情报信息滞缓、系统壁垒林立、治理效能低下等情况客观存在。

  (四)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普遍薄弱,部分企业和乡村农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旧观念尚未根除,部分企业看重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铤而走险的心理侥幸依旧存在。

  四、深化国家公园体制下生态警务的思考与谋划

  以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出发点,建立与国家公园体制相适应的生态警务,通过“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群众发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护航国家公园建设。具体将实施“1235”国家公园式生态警务工作体系。

  “1”锚定一个目标:努力打造护航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窗口。

  “2”打造两大阵地:线上,打造林区融治阵地。在贯通国家公园生态智治系统、打通环公园省际监控视频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强生态保护中枢指挥系统,实现精准预防、高效处置。线下,打造警务融治阵地。布点建设一批工作站室,统筹各方力量资源,牵引多元主体参与到生态保护,推动生态保护从各自为战向合成作战转变、从一元管理向共建共治转变。

  “3”做实三防举措:一是做实人防举措。统筹建设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力量,健全涵盖县乡村三级的巡护队伍,细化以群众力量为主的生态保护最小单元。二是做实物防举措。紧盯影响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重点场景,开展整治提升工程,配套设置声光电等必要设备,增强对生态案事件的防范水平。三是做实技防举措。打通国家公园内各部门信息系统,完善核心点位、关键通道的人脸、车脸识别设备,建立智能防控网,强化AI识别、感知预警等模块应用开发。

  “5”打造五大新机制:一是打造生态高效指挥新机制。二是打造生态精准打击新机制。三是打造生态系统治理新机制。四是打造全域宣防新机制。五是打造生态优质服务新机制。

  责任编辑:晓莉

热门推荐

登录 注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