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盐县检察院的办案系统测试现场,检察官杜鹃轻点“进行解析”按钮,不到一分钟,一份涵盖审查要素、量刑情节等关键要点的审查报告便清晰呈现在页面上。审查意见部分,AI检察官助理认为王某某构成危险驾驶罪,建议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这速度太惊人了,审查意见和我们检察官的判断基本一致,就像经验丰富的助理精心撰写的。”AI检察官助理的出色表现,让杜鹃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加速推动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换与迭代,成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嘉兴市检察机关积极顺应科技新浪潮,在全省率先成立人工智能AI检察应用平台领导小组,搭建本地“两平台一中心”架构体系,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检察工作,做实高质效办案。
据嘉兴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宪峰介绍,去年以来,嘉兴检察机关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提升检察工作质效的“关键变量”,秉持“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导向,建立“基层创新—市院孵化—全市共享”的闭环机制,推动检察工作从传统办案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的全新范式转变,嘉兴检察工作也迎来三大蝶变。
效率更高:
AI为检察办案装上“最强大脑”
以往的辅助办案系统多局限于对案卷内容的文字提取与摘录,而由市检察院指导、海盐县检察院试点的危险驾驶全流程AI智能辅助应用系统实现了重大突破。
该系统在智能提取证据材料的同时,运用DeepSeekR1及Qwen双模型交叉验证关键证据,构建起证据链智能审查及反向审视机制,最终生成经AI检察官助理“思考”过的审查报告。检察官只需对审查报告关键要素进行审核,便可一键生成起诉书、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文书,极大地提高了办案效率。测试结束后,杜鹃在赞叹之余也提出建议:“如果证据溯源能呈现DeepSeek分析过程,将更便于我们对关键要素进行审核判断。”工作专班认真记录了这一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技术人员。
“传统检察工作依赖大量人力进行案件梳理、证据审查等,但效率与精准度受限于人的精力与认知。”王宪峰认为,AI检察官助理将逐步改变传统办案模式,进一步解放司法生产力,助力检察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案件核心问题与复杂情况的处理中,推动办案模式转型升级。
取证更准:
卫星遥感助力公益保护
法律监督工作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在新时代愈发关键。嘉善县检察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检察公益诉讼在线辅助办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应用示范单位”,已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办理26起案件,并成功承办了全国环境资源检察公益诉讼遥感辅助办案业务规范研讨与评审会。
在办理一起耕地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时,嘉善县检察院借助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成功精准识别耕地非农化图斑,通过多期影像对比锁定违法事实,解决了以往在违法占地线索发现、现场勘查定位等方面的困难。承办检察官仲琴介绍:“我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坐标、分片监测,形成可观测、可对比的数据基础。对疑似违法现场进行识别比对和实时监测,自动排查生态环境受损情况,初步锁定核查重点区域,有效解决了案源发现难题。”目前,卫星遥感已为该院提供公益诉讼线索100余条。
非法占地、非法排污等问题的整改并非一蹴而就。在评价办案效果与整改效果时,卫星遥感发挥了重要的溯源优势。在办理最高检督办的太浦河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嘉善县检察院利用卫星遥感回溯功能,调取蓝藻水华爆发区及其周边一年内不同时段的卫星影像图,排除其自然爆发成因干扰项,夯实了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生态受损的证据链,确认涉案企业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主体。
为进一步提升办案质效,嘉兴市检察院打造公益诉讼“AI+天空地”(AI+卫星遥感+无人机+快检)一体化办案体系,对全市耕地保护、跨流域环境污染等开展专项监督,目前已发现线索30余条,制发检察建议1份,为检察办案插上“科技翅膀”。
认定更实:
电子数据审查深挖涉未犯罪事实
检察工作不仅要解决个案问题,更要举一反三,解决一个领域内的问题。
在办理一起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罪犯汪某某起初只承认一起强制猥亵犯罪事实。但南湖区检察院结合其作案手段,研判其可能还有遗漏的犯罪事实。对此,南湖区检察院采用“未检检察官+检察技术人员”办案模式,创新电子数据审查模式,将检察官办案思维转化成电子数据审查逻辑,提炼和锁定关键数据信息,追加认定16起犯罪事实。汪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据悉,去年12月以来,嘉兴市检察院在全市部署开展相关案件电子数据审查专项工作,建立“线索审查—补充证据—深挖犯罪”闭环工作机制,全面深挖漏罪漏犯,立案监督8人,追加认定罪名22人、增加指控事实59节,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线索18条,实现良好办案效果。
目前,嘉兴检察机关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让人工智能成为检察官的“超级外脑”和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公正的“智慧窗口”,用科技与法律交织的交响曲,谱写检察为民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晓莉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