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亳州市搭建“满薪满益”劳动关系数字化运行平台打造“社企共赢”亳州模式

时间:2025-05-15 10:30:07 来源:亳州市委政法委员会、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案例简介:

  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风向标”。2023年3月,亳州市委提出打造“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并列为全市改革突破点。市委政法委、人社局成立工作专班,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为切口搭建“满薪满益”服务平台,并逐步拓展至工业企业、三新经济,织造“e护民薪”“e企和谐”“e新维权”和谐网,将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数字化轨道,将劳动关系领域突出问题纳入法治化框架解决,确保群众合法诉求解决到位、实际困难帮扶到位、法结心结释怀到位,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打造社会智慧治理“亳州模式”。

       \

  “满薪满益”服务平台主页面

  二、案例举措:

  典型做法

  1.e护民薪,根治欠薪“数字化”

  服务平台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汇集、转换、清洗、融合10部门数据,建立用工管理、工资支付、项目生命周期三类预警监控模型,设置42条预警参数。以政法委、公安、检察院、法院、人社局为主体治欠领导小组通过服务平台,实时动态掌握全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建设情况、劳动用工情况、农民工务工轨迹、人工费流动明细等,为劳动关系治理决策提供依据,为根治欠薪源头治理提供参考。一是多维构建“智慧工地”。建筑企业通过电脑端系统,在线办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签订电子劳动合同等业务,实时掌握项目实名制考勤、工程款支付担保、农民工工资专户收支等制度落实情况,为企业科学、规范用工管理提供了数字化支撑。农民工通过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在线签订劳动合同、签字确认当月考勤、工作量及工资数额,一键欠薪投诉并掌握办理进度,解决农民工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立体勾勒“人才画像”。“满薪满益”服务平台从农民工学历、年龄、务工经历等方面完成对全市工程建设领域32.68万名农民工的信息采集、实时更新,通过对特定信息的监测,了解工程建设领域优秀农民工的积累与流动,实时勾勒出农民工多维数字画像。三是精准监管工资发放。服务平台立足工程建设领域工资发放难点堵点集中发力,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为根治欠薪赋能的新路径新方法,大胆创新、率先突破,在安徽省率先破除银行壁垒实现跨行发放,要求各银行回盘工资发放明细,彻底解决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存在的“班组长控卡、冒领截留工资”等问题,充分利用社保卡“一人一卡”“唯一性、安全性”的特点,服务平台自动获取并填充社保卡金融账户作为唯一的工资卡,杜绝“一个工地一张卡、一人多卡”等现象,切实将工资实实在在地装进了农民工的口袋里。截至目前,服务平台企业用户2911个,农民工用户27882个,累计监管工程建设项目831个,签订电子劳动合同5.1万份,服务农民工80.41万人次,发放农民工工资56.36亿元,其中社保卡发放9.15万人次6.24亿元,跨行发放1.93万人次1.47亿元。

  2.e企和谐,业务聚合“一体化”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企业和劳动者需求,开展企业用工指导与用工监测,依托平台聚合多部门业务,提供招工招聘、技能培训、工伤申请、仲裁申请、法律援助、心理咨询、驿站查询等在线辅助服务。一是业务协同促和谐。服务平台设置招工招聘、技能培训、工伤申请、仲裁申请等网上办事窗口,辅助实现招工信息一键同步“三公里就业圈”、技能培训精准推送、工伤仲裁材料一次性告知及风险提示。二是多措并举筑和谐。讲好“第一课”,人社和工会组建“劳动关系宣讲团队”“劳动用工体检团队”“工会娘家人志愿者服务队”,广赴园区、乡镇讲授“开工第一课”“上岗第一课”,推广“两问需、两清单”进企业、进社区;积极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公益性岗位,妥善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免申即享”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帮助企业稳定运营。三是完善网络建和谐。建立协调队伍,以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为主体,逐步建立组织机构健全、人员力量充足、风险防控完备、民主基础坚实的“市县乡三级纵向全覆盖、行业协会企业横向一体建设、重点企业深化发展”调解组织网络,同时培育一支既有劳动法律知识储备、又有协调化解纠纷能力的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充实各级调解组织专业力量。

  3.e新维权,三新工作“具象化”

  致力于在更大范围、更广层次、更多内容上丰富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实践,培育和谐生态,营造和谐氛围,劳动关系“和谐号”挺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谐劳动关系在“三新”领域更加具象。一是争议投诉“有门”。推动市县两级“政法委+人社+工会+法援+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建设,联合设立亳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积极指导新业态行业、企业建立内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成亳州市快递行业协会、美团和饿了么3家新业态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快递、外卖行业矛盾纠纷调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处理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25件,涉及新业态从业人员25人,涉案金额59万元。二是保障服务“有感”。积极推动新业态平台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应保尽保,建设工伤预防警示教育基地,创新工伤申请认定支付快速机制,推动实现工伤医疗联网即时结算,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服务。上线法援律师和心理咨询团队,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服务和心灵疗养;公布工会驿站地图,精准匹配身边的“工会驿站”,为基层服务人员提供休憩场所。三是就业创业“有路”。依托服务平台,实时收集新业态从业人员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需求和新业态平台企业招工需求,一对一提供个性化帮扶措施,精准推送就业岗位,精准匹配培训机构,优先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亳州训练营,为从业人员转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共组织13家新业态平台企业发布就业岗位605个。

  三、实施成效

  “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创建入选人社部数字人社建设行动第一批“揭榜领题”应用场景、2023年度长三角智慧城市优秀案例、安徽省2023年度“一支部一品牌”百优党建案例、亳州市2023年度优化营商环境 “十大典型案例”、亳州市2023年度“十大法治事件”,《光明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安徽日报》等媒体多次宣传推介,安徽省人社厅通报表扬这项创新工作。品牌创建行动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赢的新局面。

       \

  “满薪满益”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图

  (一)聚焦智能监管,让政府行为更精细、更精准

  一是动态预警,监测工资支付情况。服务平台用户既包括建设单位、总包单位、分包单位等企业,也包括人社、住建、交通、水利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通过平台可查看在建项目农民工工资专户、工资保证金、用工合同、考勤打卡等情况,可实时监测专户每一笔资金的最终流向,掌握工资支付情况,为主管部门推动工程建设领域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助力一企一策的规划与实施落地。二是采集跟踪,掌握人才流动轨迹。能力素质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农民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服务平台实时记录每一位农民工在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务工情况,通过平台可以分析农民工学历信息、擅长领域、从事工种,实时勾勒“人才画像”,掌握人才流动轨迹,完善人才服务,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

  (二)聚焦惠企利企,让企业体验更有感、更友好

  一是依托服务平台,推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线上办理服务,企业能够实现工资保证金缴存、审核、使用、返还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保函替代现金、自动比价推荐保险公司、确保保函真实有效,实现了“零跑腿、不见面、无接触”审批,为企业提供了优惠、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二是服务平台多达2848个企业用户,通过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考勤打卡情况、工资发放情况等用工管理信息,极大地减少了劳资专管员工作量,为企业科学、规范管理提供了数字化支撑。三是依托平台,落实政策“稳岗拓岗”。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6466个,吸纳见习人员306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470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12人,向5160家企业“免申即享”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2735万元。

  (三)聚焦权益保障,让工资支付更贯通、更畅通

  一是服务平台建设了科学合理的工资支付模型:每月系统根据考勤打卡情况自动生成工作量,项目劳资专管员审核确认后推送至服务平台手机端“智慧工地”微信小程序,农民工本人在手机上签字确认,无误后生成工资明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劳务分包单位审核无误后,农民工本人通过“智慧工地”微信小程序签字确认当月工资,系统将工资支付明细推送到专户银行直接发放至农民工本人社保卡,将工资实实在在地装进了农民工的口袋里。二是服务平台手机端“智慧工地”微信小程序设置“我要投诉”线上投诉窗口,填写投诉信息后,系统根据预设规则自动分发属地部门处理,农民工通过“处理进度”实时掌握欠薪投诉办理情况,办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满意度评价。

  四、经验启示

  (一)以数字赋能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

  亳州市人力资源丰富,近些年互联网经济发展活跃,劳动关系日趋复杂,亳州市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既是“出题人”又有“解题法”,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树立数字思维,突出创新导向,立足工作难点堵点集中发力,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技术破解劳动关系领域难题的新路径新方法,通过技术引领来推动业务创新,真正让技术赋能发挥“四两拨千斤”效果,立足互联网,将新技术与业务融会贯通形成组合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二)以工作需求为核心,聚焦重点业务

  从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到各行各业产业工人再到新业态领域从业人员,行业各有不同,和谐一脉相承。破解工程建设领域工资支付顽疾难题、回应产业工人劳动权益保障强烈诉求、解决新业态从业人员“急难愁盼”问题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核心,推动新技术与劳动关系工作的深度融合,用技术化思维解决监管与服务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通过数据驱动打造企业与劳动者“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让企业感受到用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感受到和谐文化滋养出的强大生产力,让农民工感受到工资直接装进口袋的幸福感,让广大劳动者感受到劳动权益得到保障的获得感,让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感受到放心上路的安全感。

  (三)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助推社会治理

  企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谐劳动关系工作聚焦工程建设、工业企业和新业态企业和谐发展,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从企业需求出发,对企业招工用工、岗前培训、劳动合同签订、社保参保缴费、技能人才培训、劳资矛盾化解、破产裁员、人员安置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了“企业全覆盖、业务全领域、用工全链条”的和谐劳动关系体系,对企业的服务“无处不在”但“无事不扰”,企业和谐发展助力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实现“社企共赢”。

  责任编辑:广汉

热门推荐

登录 注册

暂无评论